当生活因痛苦而艰难时,为何“一键死亡”遥不
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健康独立地生活,但衰老和疾病却不可避免地来临: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忘记如何上厕所、ALS患者失去控制双腿的能力、晚期癌症患者因癌痛而瘫成一团……每年10月的第二个周六是“世界临终关怀日”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特别值得思考一个问题:当身体不再服从命令、生活质量几乎为零时,是“生不如死”还是有尊严地告别这个世界?全世界数以千万计的人民正在默默奋斗。全球约有 5700 万痴呆症患者。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,占全球痴呆病例的60%-70%。后期患者会逐渐丧失记忆力、认知能力,甚至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。全球约有 500,000 人患有 ALS,每年约有 25,000 个新病例。 ALS 是一种神经元退行性疾病,大脑和脊髓中的神经细胞持续死亡,导致逐渐萎缩和无力,最终完全瘫痪,但患者通常保持意识。据《柳叶刀》发表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最新分析显示,2023年全球约有1050万人死于癌症,而到2050年,全球癌症死亡人数可能增至1860万人。虽然并非所有癌症患者都能在晚期完全失去身体控制,但癌症疼痛、严重虚弱和器官衰竭是晚期患者常见的痛苦。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,是数以千万计被疾病囚禁的生命及其家人的默默抗争。他们共同面临着一个尖锐而紧迫的困境:当生命的延长等于疾病的延长时,个人是否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结束生命?他是?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。安乐死这个词来自希腊语,意思是“快乐的死亡”。从字面上看,它的初衷是仁慈的:帮助通过人为干预结束生命的绝症孤独患者,避免无休无止的折磨,有尊严地走到生命的终点。在世界范围内,一些国家早已致力于安乐死:荷兰走在了前列,于2001年4月通过了《有尊严地结束生命和协助自杀》法案,并于2002年4月1日生效,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。该法案规定,对12岁以下儿童实施安乐死仍然是非法的。 2024年,这个人口不足1800万的国家共实施了9958例安乐死和协助自杀,约占总死亡人数的5.8%。比利时从2002年5月28日起实施安乐死法。安乐死的请求必须由“成人”提出。然而,2014年,比利时改变了安乐死的提案,取消了安乐死的年龄限制。2024年,比利时共实施安乐死3991例,占总死亡人数的3.6%。72.6%的患者年龄在70岁以上,还存在对未成年人实施安乐死的案例。此外,一些国家和地区,包括 卢森堡、西班牙、葡萄牙、加拿大、哥伦比亚、新西兰、澳大利亚部分省份以及美国部分州也相继通过了安乐死法规。值得注意的是,瑞士自1942年起就允许协助自杀,但禁止主动、直接的安乐死。与荷兰、比利时等只允许本国公民的国家不同,瑞士接受申请 对外国人实施安乐死。安乐死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法律和条件。安乐死可能是“不可避免的”。安乐死并不容易达到。其成本超出了普通人的承受能力。 “死不了”是一个残酷的事实。安乐死的费用包括体检、心理健康检查、法律咨询、医疗设施费、后勤安排等。据媒体报道,荷兰、比利时等国家安乐死的费用约为5000-10000美元,在瑞士则为10000-15000美元。相对而言,瑞士安乐死的成本更高。 2018年,台湾著名体育主播付达仁透露了自己在瑞士安乐死的过程,花费约60万元。安乐死的传统形式包括药物摄入和输注。与高成本的传统安乐死方法相比,技术试图降低这个门槛。高科技带来的“一键死亡”Sarco Capsule胶囊是澳大利亚医生Philip Nitschke发明的安乐死装置。它由安装在支架上的 3D 打印胶囊组成。支架et配备液氮罐,避免惰性气体实现自杀。该设备旨在提供一种不依赖药物或医生的安乐死形式,扩大自主死亡的选择。用户躺在机舱内,回答一系列问题,然后按下激活装置。氮气迅速充满机舱,氧气含量急剧下降。氮气无色无味,人体很难察觉到其浓度的增加。缺氧会导致意识逐渐衰退。在失去意识之前,你可能会体验到轻微的兴奋感,最终在无痛状态下入睡。使用SARCO的主要成本是液氮的成本,约为18瑞士法郎(约合人民币150元)。 2024年9月,Sarco胶囊首次在瑞士使用,但操作者随后因涉嫌协助和教唆自杀而被捕。更不幸的是Sarco 太空舱的第一位操作员弗洛里安·威利特 (Florian Willett) 在使用该设备后被捕。虽然最终被释放,但他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,最终于2025年5月以协助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。科技赋予了我们掌控死亡的能力,但却未能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。问题:我们怎样才能活到死亡的那一刻?另一种选择,护理临终关怀并不寻求延长生命或加速死亡,而是通过全面控制疾病和症状,提供身体、心理和精神支持,让患者有尊严地完成人生旅程。在专业姑息治疗团队的帮助下,许多末期患者的剧烈疼痛能够得到有效控制,他们心理上的恐惧和悲伤能够得到倾听和缓解。当他们有家人陪伴并受到专业照顾时,他们会感到受到尊重,而当他们受到照顾时,死亡的想法往往会减少。他们寻求的可能不是死亡本身,而是从痛苦中解脱出来。当生命被疾病抹去,只剩下不适应的身体和无尽的痛苦时,尊严问题就变得更加紧迫。 “是死比生好?还是有尊严地告别?”也许没有人能轻易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,但对话本身就是进步。参考文献: [1] https://www.unhcr.org/cn/node/6 [2] https://www.thelancet.com/journals/lancet/article/piis014 0-6736 (25) 01635-6/Abstract [3] https://czstsg.dps.qikan.cn/pc/maga/text-read?id=lwdf20251418 [4] 费雷尔,伊莎贝尔。在荷兰,关于精神障碍安乐死增多的争论正在激烈进行。 《国家报》英语。 2024-04-19 [2024-12-15] 126337070.html [6] https://www.swissinfo.ch/chi [7] https://blog.taiwangooddeath.co/214/ 上一篇:两年消费。 2025年你会买什么?
下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




